口述历史 | 为什么称西安仪表厂为中国仪表行业的“黄埔军校”?

受访人 | 崔自强  

供稿人 | 钱巍  摄影/摄像 | 李剑南  

编辑 | 甜甜  校对 | 任三多

 

(续上)西安仪表厂建厂时,就有设计科,科里还有标准化组。那时标准化组里只有几个人,孟中正高工,田一芳高工,第三个就是崔老,资历最老。崔老是61年底62年初进入的。
 
孟中正,1931出生 ,1950由西北军政委招录为干部(高中毕业)保送大连工学院代培,1955年毕业,分配到大连造船厂,筹建西安仪表厂时调回西安,进西仪设计科主管标准化,任组长。一直负责标准化工作,特别是负责图纸中国化,将德国标准转变为对应的中国工业标准。退休前为高级工程师,是机电部系统参加标准化工作超过30年的老专家。
 
田一芳,1937年出生,1952年入北京机器制造学校读书,1956毕业,留部局工作,参加了西安仪表厂的筹建工作,初为西仪设计科标准化祖成员,建研究所后为所第五室行标组组长,后来是所行标室主任,是组建行业标准工作的元老,他领导制定第一代弹簧管压力表两个国家标准。
 
具体执笔者是杨学理,也是大连工业学院1955年毕业,孟中正的同学,从北京工业学院调来,民盟成员,离休干部,后来调到西安机械工业学院任教。
 
田一芳还组织制定了活塞式压力计国家标准。另外,公斤力压力计量单位改为帕斯卡单位,和从全量程用一个精度改为测量范围起点、终点降一个精度级都是田一芳领导下改变的。这两个学术问题给我国仪表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与国际计量单位接轨问题。
 
为适应全厂标准化工作之需要,设计科标准化组升级为西安仪表厂标准化室。随着仪表工业的发展,1961年组建了一个西安热工仪表设计与工艺研究所,以西安仪表厂设计科为主,之后的标准化工作一分为二,西安仪表厂标准化室一个单位两个招牌。西安仪表厂标准化室也是研究所第五室,行业标准从此诞生。当时分两个组,一个行业标准化组,一个工厂标准化组。在标准化室,一个机构,两个功能;翻译组已经改为情报室,机械仪表实验室改为压力仪表测试中心。
 
研究所在1963年前后,由于仪表行业机构的调整,成立沈阳工艺研究所,把工艺工作转入沈阳,成立株洲材料研究所,并将西仪厂设计科电子电气组的老设计员东北工业大学毕业的张万宏调到该所;成立了西安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简称“西自所”,是压力仪表的技术归口所。人事关系归西安仪表厂代管,一部分业务专门为西安仪表厂服务,另外一部分业务为国家压力仪表行业服务,工作是部、局直接领导。制定和执行标准,由机电部科技司和仪表局标准化处管理。有些标准还涉及到国家科委,后来改名国务院技术监督局所属的计量司,质量监督管理司领导。
 
崔老1959年进厂,1961年进入标准化组,到1992年退休,从事仪表标准化工作了逾30年。目前近90高龄,仍活跃在中国仪表标准化领域,老人是中国标准化协会会员、全国压力仪表行业协会会员,到今年已经60年,一个甲子。老人为中国仪表行业做出的卓越贡献,采访时他从未说过,老人总是谦虚地说:“我是党培养出的高知。”这也符合崔老一贯坚持的座右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下面,崔老又为我们介绍了许多西安仪表厂的老一辈仪表专家,他们都为中国仪表行业做出了毕生的奉献!
 
西安仪表第一任总工程师为技术副厂长彭孝先兼任,杨伯桥高工(国家五级)任副总工程师管理技术工作,是从云南光学仪器厂总工岗调来的,是建国前留学德国回来的。
 
设计科的科长是严志良高工,已故(国家五级)。
 
设计科副科长是韩礼堂高工(国家五级),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同济西迁后,在李家庄毕业。
 
金工车间主任是叶道弘高工(国家五级),也是同济大学西迁李家庄时毕业生,从武汉市水运系统调来的,后来调到机电部第十一设计院任总工,退休后,已故。
 
还有一位余惠源高工,也是建国之初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初时搞流量仪表,后来搞成套,文革后调到陕西省科技委了 。
 
上海同济大学当时是德国人建的学校,普遍学德文。为了建立西安仪表厂,这些人专门调入德国援建的仪表厂,可谓学以致用,正可以大显身手!当时国家把西安仪表厂看作“宝贝”,各种人才毫不吝惜地分配给仪表厂。
 
西安仪表厂也为中国仪表行业培养、输出了大量高、中级人才,堪称中国仪表业的“黄埔军校”,崔老说,很多在西安仪表厂显得平平常常的人,一旦输出到其他单位,立刻就成为独当一面高级人才或领导。当时5000多职工的西安仪表厂,高级知识分子就有500多人。那时候全国从事仪表业的人和大学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都以到西安仪表厂进修、实习为荣,类似今天的“出国镀金”。当时中国百业待兴,大学生很稀有,但西安仪表厂不缺,每年都会分配进来一、二十名,尤其是1963~1965年最多。后因国家给北京调节器厂准备的科技干部,种种原因调节器厂不上了,在西仪代培实习的技术干部都给西仪了。
 
负责仪表质量监督检查的屠林高工,也是德国留学回来的高级工程师,后来调到机电部科技情报研究所。
 
负责电子仪表的是林文高工,他是早期从北京清华大学毕业,曾任研究所副所长,后来调到天津第六仪表厂任总工程师。
 
负责电气仪表的黄骏高工,是上海大同大学即今日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学校之一毕业生,后来任西仪厂副总工,直到退休,已故。
 
还有一个老人孙大伦,主管西仪全厂的动力系统,直到退休,也是上海大同大学毕业的,已故。
 
负责气动单元组合仪表的是冯锡嘉,他是建国之初国家保送东德留学的,1959年毕业后回来的,初时主管气动单元组合仪表,后来任气动仪表室主任,西仪厂总工程师,全国人大五届人大代表,1985年任陕西省科技情报所长,后又任外交部駐德国大使馆科技参赞,参加了组建西安翻译学院,现在已89岁,健在。
 
沈德康,在西仪负责流量计,后调到上海仪表公司第九仪表厂,主管技术。
 
郑韵祯高工在西仪厂,主管全厂的弹性元件生产技术,军工生产,引进美国1151电容式变送器生产,后来任西仪厂办党支部书记在此任上退休,哈尔滨工大毕业,已故。
 
还有早期(七年制时1)哈工大毕业生,有梁鸿儒,张润宇,傅作永,徐家梅等四位。
 
梁鸿儒高工,初时在设计科研究发展组,后来搞成套仪表,直到退休,已故,
 
张润宇,曾主管电子电气仪表实验室,后调西安武警学院任教。
 
徐家梅高工,在西仪厂主管质量监督,业余时间还在厂办夜大兼任数学教师,已故。
 
傅作永曾搞液动仪表,后搞成套,直到退休,健在。
 
西安仪表厂从这些名牌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都是当时国内仪表某个领域的领头人。
 
罗卓明是当时岭南大学,即后来的中山大学毕业,是分析仪器的领头人,后筹建研究所,任西仪厂副总工,主管军工生产,主管引进美国的1151电容式变送器生产,引进的日本横河I-系列电动单元二型仪表生产,后调到广州的华南大学,已退休,健在。
 
郑光孚是西仪设计科压力仪表组组长,毕业于北平市市立工业职业学校,离休干部,曾调筹建的西安压力表厂任总工,后来此厂不建了,就回来任研究所压力表类仪表顾问,直到退休,健在。
 
原西仪厂设计科研究发展组组长丁培华,当时任设计与工艺团支部书记 ,调到陕西鼓风机厂后来任技术科科长,已故。
 
原西仪厂总工办的陈又芳高工,北平北洋大学毕业,即现在的天津大学,调机电部十一设计院任总工,退休了,健在。
 
张维忠高工,东北工业大学毕业,后调机电部局了。
 
奚家成,上海电器学校毕业,又经机电部大连俄专培训,任西仪副厂长,初调陕西省机械局任副局长,后又调机电部仪局任局长,健在。
 
开封仪表厂的总工也是从西安仪表厂调去的,在西仪厂时是主管机电设备维修的何其达高工……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
 
西安仪表厂不仅为中国仪表行业培养、输出了大量科研人才,培养、输出了大批技术工人。当时的北京机器制造学校,咸阳机器制造学校、天津机械制造学校、上海机械制造学校、南京机器制造学校、重庆机器制造学校、哈尔滨电器制造学校,上海电器学校,上海动力学校等, 都是有名的机器制造类高中级中专学校,仪表厂培养的技术干部和职工大部分来自这些学校。
 
崔老说,当时中国仪表行业有三驾马车(上海、四川、西安),四川仪表总厂,上海仪表工业公司,西安仪表厂,只有西安是综合性的。现在看各有优缺点。
 
(采访崔老第三部分,待续)

 

 

本文为仪表圈公众号原创,为了保障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请联系小编微信( 13201752726)获得授权,并按照规定样式进行分享,谢谢。

 
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自动化历史、《口述历史》栏目老一辈仪表人采访推荐、对历史起到重要作用的企业推荐,请加圈秘微信,谢谢~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