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 | 从牧童、战士到作家,《西安仪表厂报》责任主编刘老专访

受访人 | 刘俊华  供稿人 | 李剑南  编辑 | 钱巍  责编 | 甜甜  校对 | 任三多

 
2020年10月23日,我们采访了西安仪表厂第一任武装部干事、《西安仪表厂报》责任主编刘俊华老人。
 

 
刘老1934年出生,今年已经86岁高龄,依旧雄心不老、笔耕不辍,老人家的目标是要出10本书,已出版了6本,目前两本正在编批阶段。采访刘老,他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老人说,如今才真正能体会到“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分量!
 
走进刘老家,最令人瞩目的是房间里一摞摞、一排排书。刘老开玩笑说道:“我这人“垃圾”很多,个人“垃圾”很多,历史“垃圾”也很多。但这要看对谁来讲,对我来讲,这就是我一生的宝贝,它独一无二。“
 
刘老家里有一小阳台,阳台上放着一张书桌,桌子上堆满了写作的参考资料和书籍。一束阳光穿过玻璃,洒满了房间,当天下午,我们的采访就是在这里进行。对于我们的到来,刘老很高兴。刘老说他为了可以随时拿出给我们看的资料,也为了可以很好的回答我们的问题,他为这次采访准备了两天。我们为耽误了老人的宝贵时间深表歉意!
 
采访准备开始之前,刘老已经将我们要采访的问题写了下来,他说:“年纪大了,这些东西要记下来,要在脑海里不断思考,不然就忘记了。“采访开始后,刘老就开始讲自己,谈西安仪表厂,一讲到兴奋的地方,老人家特别的激动,为了让我们更快、更清晰的领会到他的话,他就站起来给我们连说带比划。
 

                       
刘老从小没有读过书,5岁放羊,14岁入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国民党打过仗,经历过九死一生,立过功、受过奖。他从一个大字不识的放羊娃,到一个少小入伍的解放军战士,一步步成为了出版了700多篇文章的作家,担任了《西安仪表厂报》的编辑部负责人,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员,这其中经过了多少苦辣酸甜和喜怒哀乐?

 


背后的故事,要从刘老驻扎户县机场时候讲起。当时准备迎接中国第一代飞行部队,筹备后勤保障工作,在这个时期,毛主席发出一个号召:全军向文化大进军。毛主席还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在1950年抗美援朝即将发生的时候,毛主席认为要建设现代化的部队,首先从提升部队文化素质着手,倡导全军学文化。刘老参加了当时部队办的“扫盲识字班“。从这时候起,刘老开始读书识字,他学习文化超出常人的努力,每天晚上别人睡觉,他用手指在肚皮上写字,两、三年以后刘老就开始在全军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了。刘老说他觉得自己那么渴望学习知识,对文化有一种由衷的喜爱,就因为自己曾经是文盲“睁眼瞎”。所以40多年来,刘老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省、市及全国性的30多家报纸刊物上,发表了诗歌、小说、散文、书评共700多篇、首,其中有20篇文章在省市以上的刊物上获奖。
 
1958年12月,刘老从部队转业进入西安仪表厂的团委工作。当时西安仪表厂的基础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为了使工厂早日投入生产,给国家尽早创造财富,当时西安仪表厂的建厂方针是:边基建、边准备、边生产。团委给刘老下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发动全体青年,组织突击队,利用早晚、周末,进行义务劳动,清理厂区道路垃圾,先畅通厂内道路。西安仪表厂的厂房有些还没有完全盖起,生产任务就开始了。西安仪表厂现在生活区101院子里的广场,当时就被当做临时车间开始组织生产。刘老出色的完成了此项任务。

 

1958年开始,“全民皆兵“的年代。各个工厂都要成立武装部,成立民兵组织,西安仪表厂也不例外。当时的西安仪表厂已经有5000多人,80%都是民兵,所以西安仪表厂民兵组织成立伊始就是民兵师,刘老就是当时武装部的第一任干事,五年以后升为武装部副部长。后来,武装部的概念淡化,陕西省机械厅成立了一个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刘老就被调去做办公室副主任,两年后,刘老调回仪表厂。刘老回西安仪表厂,首先要经西安仪表厂的党委进行讨论,一致认为刘老以前在仪表厂的工作做得不错,可以返厂。刘老被分配到当时最艰苦的表面处理车间,党委提出必须把表面车间把各项工作做好。
 
采访时,刘老说自己当时想:战争年代打仗经历过出生入死,再大困难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调回西安仪表厂就去表面车间做了支部书记,两年的时间,落后车间变成了先进车间,“烂摊子”党支部变成了先进党支部,刘老也受到奖励。
 
1984年刘老转入二线,去了政治工作部,任西安仪表厂宣传部《西安仪表厂报》编辑部当负责人兼编辑记者。一个原本就爱好写作的人,到了这里,像是鱼入大海!
 
刘老1994年离休,在厂报10多年的编辑记者工作中,采写了很多西安仪表厂先进人物,使西安仪表厂先进、劳模人物的英雄事迹广为人知。这些先进人物的稿件,都被编入刘老的一部报告文学《爱的心路》。在这期间借着外出参加各种会议的机会踏遍大半个中国,利用工作之余写出了一本游记《爱的旅途》,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关于《爱的心路》这本报告文学,刘老最难以忘记的是在1992年春节期间,当时陕西省委主办的《共产党人》杂志要输出一期反应科技先进人物的专题,刘老当时就采访了西安仪表厂厂的高级总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我国模件组装仪表的创始人、共产党员江红生先生。
 
江红生先生十年如一日的奋战在仪表研究开发岗位上,先后开发出多种仪表新产品,他研制开发的MZ-III型模件系列仪表,出口于巴基斯坦,与世界发达国家研发的仪表相媲美。但当时刘老自己已经生病住院了,本着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一边吃药一边采访,一边打针一边写作。经过白天黑夜连轴转,忍受着身体上的不适,几天时间,终于在病床上写出了长篇通讯《荧光在他心里闪烁》。这篇文章除了发表在《共产党人》期刊上以外,还在《中国仪器仪表报》的头版进行刊登。最后这篇稿件获得“陕西省首届科技之春好作品奖“。
 
当我们谈到现在的西安仪表厂,刘老感慨万千,他认为西安仪表厂现在的不景气状况离不开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人的问题;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问题,人没有跟着政策走。刘老说就像陕鼓作为一个昔日被西安仪表厂扶持的企业,如何可以走到今天吞并西安仪表厂。为什么虾米会吃掉大鱼?他认为陕鼓有个特点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落实到行动上就是,每年要有一个新产品,每年要有一个重点目标。目标很明确,今年要主攻什么,要把什么拿下来,每时每刻都有变化。当时的西安仪表厂是什么都想做,但什么也没有做好。虽然西安仪表厂的产品很多,但核心产品没有与时俱进。正如刘老说的,自己迎接了仪表厂的新生,送走仪表厂的结尾。刘老的人生贯穿了西安仪表厂的历史轨迹。
 
刘老谈到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出版10本书,还有4本待出版,目前有两本在排版。所以刘老对我们说:上帝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但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我可以说一天24小时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都不会让自己闲下来的,我现在就希望上帝可以多给我一些时间,让我可以完成我的愿望。我有很多的历史想让大家了解,如果现在不说出来,不记录下来,就来不及了,这些历史就被人忘记了。刘老在西安仪表厂不是做仪表工作的,却能够带我们认识更多西安仪表厂的专家,了解更多西安仪表厂背后的故事。就像刘老说的,他的这些“垃圾”对于想要了解西安仪表厂历史和故事的人来说,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可以变“废物“为”宝贝“。刘老见证了西安仪表厂的辉煌,也经历了西安仪表厂的败落。
 
在历史长河里,有些人,值得我们去了解;有些故事,值得我们去聆听。譬如西安仪表厂的那些人、西安仪表厂的那些故事。

 

本文为仪表圈公众号原创,为了保障作者权益,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请联系小编微信( 13201752726)获得授权,并按照规定样式进行分享,谢谢。
 
有兴趣深入了解西仪历史的,欢迎加圈秘进群,一起探讨交流!

说点什么